拔毛導致毛發(fā)色素化加深的機制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毛囊膨大部的黑色素干細胞受外界多種損傷誘導激活,從而分化形成成熟的黑色素細胞,促進毛發(fā)和皮膚黑色素化。然而,目前對毛囊黑色素干細胞應答外界損傷的分子機制依舊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過拔毛損傷誘導實驗,分析黑色素干細胞對拔毛損傷應答的分子機制。
  方法:為分析拔毛損傷對黑色素干細胞的影響,本研究采用P21天的C57BL/6J野生型小鼠,小鼠在麻醉狀態(tài)下進行頭部拔毛處理,隨后通過毛發(fā)石蠟切片、Melanin檢測等實驗,分析拔毛處理

2、組與未處理組的毛發(fā)色素化程度情況。為分析拔毛損傷導致的毛發(fā)色素變化的分子機制,本研究首先通過HE組織染色、切片免疫熒光實驗分析拔毛損傷對毛囊形態(tài)結構以及黑色素細胞分布的影響;隨后,利用半定量PCR、Westen Blot實驗分析拔毛損傷誘導的基因表達變化情況,找出參與拔毛誘導損傷過程中的重要因子。最后,為分析候選分子在拔毛誘導損傷過程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基因敲除模式動物結合拔毛損傷處理,利用Melanin含量檢測等手段分析該信號通路對毛

3、發(fā)色素化的影響。
  結果:相比于對照組毛囊的靜息狀態(tài),實驗組C57BL/6J野生型小鼠頭部毛發(fā)經(jīng)過P21天拔毛處理后,毛囊形態(tài)較對照組成熟,毛發(fā)石蠟切片與Melanin檢測均顯示較對照組色素化程度加深,而皮膚HE切片結果也顯示,實驗組野生型小鼠毛囊內黑色素細胞的分布除球部以外,在真皮、毛囊出口及毛囊間上皮處均有異常分布。半定量PCR、Western Blot實驗、免疫熒光實驗證明在野生型小鼠拔毛處理后,ET3的表達明顯上調。利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