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學專業(yè)課詳細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9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城市地理學,袁家冬,主要參考書目,于洪俊,寧越敏.城市地理概論[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2.  崔功豪,王本炎等.城市地理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5.  許學強,周一星等.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周一星.城市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7.  顧朝林.中國城市地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1.  顧朝林等.經濟全球

2、化與中國城市發(fā)展[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1.,第一章緒 論,第一節(jié) 城市地理學的形成 一、地理學科體系中的城市地理學(圖1-1) 以城市為研究對象的地理學分支學科,是研究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下,城市的形成與發(fā)展、空間分布和內部結構變化規(guī)律的理論科學。 二、城市地理學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和社會背景聚落的發(fā)展與演變 人類活動空間的重心轉移 農村→城市 城市主導人類生活的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現代城市的迅

3、速發(fā)展,,第二節(jié) 城市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一、考察城市的兩種視點 “ 點 ”與“ 面 ” 宏觀與微觀  區(qū)域中的城市   城市中的區(qū)域 二、城市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ㄒ唬┏鞘行纬膳c發(fā)展條件研究?。ǘ﹨^(qū)域內部城市空間組織研究 (三)城市內部空間組織研究?。ㄋ模┏鞘袉栴}與城市政策研究?。ㄎ澹┏鞘谢瘑栴}研究,第三節(jié) 城市地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  城市相關科學:城市地理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城市規(guī)劃學、環(huán)

4、境科學等  一、城市地理學與城市規(guī)劃學  二、城市地理學與城市經濟學  三、城市地理學與城市社會學  四、城市地理學與環(huán)境科學  五、城市地理學與城市形態(tài)學? 第四節(jié) 我國城市地理學發(fā)展概況,思考題: 1、城市地理學發(fā)展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包括哪些方面??。病⒊鞘械乩韺W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哪些方面??。?、宏觀城市地理學研究與微觀城市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區(qū)別何在?,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地域劃分,第一節(jié) 城市的概念 一、

5、城市概念的相對性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ㄒ唬┤丝谔卣鳌。ǘ┚坝^特征  (三)職能特征?。ㄋ模┪幕卣鳌〉诙?jié) 城市地域劃分  一、城鄉(xiāng)界線的劃分  城鄉(xiāng)二元論與城鄉(xiāng)連續(xù)論 (圖2-1),農村地域/城市地域→ → →城鄉(xiāng)二元論                 農村地域/過渡地帶/城市地域 → → →城鄉(xiāng)連續(xù)論 圖2-1 城鄉(xiāng)界線劃分,,,,,二、兩種城市地域劃分法  (一)城市功能區(qū)

6、   MSA (Metropolis Statistical Area)   DID (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 等 ?。ǘ┏鞘行姓^(qū)    指標? 第三節(jié) 我國城市建制標準和統(tǒng)計口徑 一、現行市鎮(zhèn)建制標準 基本原則:人口下限與職能構成 市與鎮(zhèn)的區(qū)別?   二、城市人口統(tǒng)計口徑  中國城市地域構造  全市?市區(qū)?建成區(qū)?,(表2

7、-1),(圖2-1),,思考題:?。薄F代城市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如何從城鄉(xiāng)連續(xù)論的觀點正確理解現代城鄉(xiāng)關系??。?、兩種城市地域劃分方法的區(qū)別何在??。?、我國城市地域構成的特點及其對城市統(tǒng)計的影響有哪些?,第三章城市的形成與發(fā)展,第一節(jié) 城市產生的政治經濟學解釋  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產物  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過程 · 人類定居——聚落的出現 ·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yè)與畜

8、牧業(yè) · 剩余產品的交換——市 ·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yè)與大農業(yè) · 產業(yè)革命——大機械工業(yè)的出現 · 現代城市的發(fā)展,,第二節(jié) 區(qū)位條件與城市的形成和發(fā)展  一、區(qū)域自然地理條件 (圖3-1)  地理位置、地形、水文、資源條件等  二、區(qū)域經濟地理條件   相對位置、交通、人口、經濟結構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等,(表3-1),,,第三節(jié) 

9、其他條件對城市發(fā)展的影響   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等   不同地區(qū)城市景觀的差異   第四節(jié) 不同類型城市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商品農業(yè)與中心地職能主導型城市 二、區(qū)際貿易與流通職能主導型城市   三、產業(yè)專門化與綜合職能主導型城市,,(圖3-2),圖3-2 不同地區(qū)城市景觀的差異,,思考題:?。?、怎樣理解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產物的觀點??。病⒂绊懗鞘行纬膳c發(fā)展的區(qū)位條件有哪些??。?、地理位置對

10、城市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第四章城市職能與城市分類,第一節(jié) 城市經濟活動類型劃分 一、城市經濟活動的基本部分與非基本部分 (一)基本部分與非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為本城市以外的需求服務的部分  非基本部分:為本城市的需求服務的部分 (二)基本部門與非基本部門  基本部門:以基本部分為主的經濟部門  非基本部門:以非基本部分為主的經濟部門 (三)基本與非基本比 ( B / N ),二

11、、城市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的劃分方法 ?。ㄒ唬┢詹榉ǎ骸蚀_、繁瑣  (二)殘差法: 經驗性、主觀性   公式?。拢剑? +  (4-1) ?。ㄈ﹨^(qū)位商法: 假設條件 Li = ÷ (i=1,2,3,···,n) (4-2) B=∑Bi(Bi>0)

12、 (4-3) 其中:Bi=ei-et (4-4),,N0,2,,(四)正常城市法: 經驗性  阿氏K值與莫氏K值  兩個重要結論: K值的地域差與規(guī)模差 (五)最小需求量法   最小需求量?   兩個假設   一個結論  (表4-3

13、)  兩個問題   對最小需求量法的修正 三、基本/非基本比與城市發(fā)展之間的關系?。ㄒ唬┯绊懟荆腔颈鹊囊蛩亍 〕鞘幸?guī)?!I(yè)化程度 城市發(fā)展歷史?。ǘ┗荆腔颈葘Τ鞘邪l(fā)展的影響  城市發(fā)展 乘數效應,(表4-1),(表4-2),,,,①城市就業(yè): E = BE + NBE (4-5) 其中: E 為城市就業(yè)總人口     BE 為基本部分就業(yè)人口

14、    NBE非基本部分就業(yè)人口  E=(1+ )·BE (4-6)設: (1+ )=m (4-7)則: E=m·BE             (4-8) ②城市人口: P =α·E (α>1) (4

15、-9),,NBE,BE,,NBE,BE,其中: P 為城市總人口    α 為帶眷系數    E 為城市就業(yè)總人口  P= α · (1+ )·BE (4-10) 設:NBE=β·P (β<1) (4-11) 其中: β為可變系數 根據公式(4-4)、(4-8) 、(4-10)可以得到三個公式

16、: E=(1-α·β) -1 · BE (4-12),,NBE,BE,P=α · (1-α·β) -1 · BE (4-13) NBE=α·β ·(1-α·β) -1 · BE (4-14) 證明 結論:表現在人口規(guī)模的擴大和就業(yè)機會

17、增加方面的城市發(fā)展是由城市基本部分的變動所決定的。 第二節(jié) 城市職能分類方法  一、城市職能的概念  城市在國家或區(qū)域所承擔的地域分工。 城市職能與城市性質的區(qū)別與聯系,,,P =α·E = α·(BE+NBE) = α·(1+β·P/BE) · BE證明: (1+β·P/BE)= 1/(1 -α·β) (BE+β·

18、P)=BE/(1 -α·β) (1 -α·β) ·(BE + β·P)=BE BE -BE · α·β + β·P-α·β2 ·P =BE β·P = BE · α·β + α·β2 ·P = α·β ·(BE+ β

19、83;P ) P =α·(BE+ β·P ) ∵ NBE = β·P , ∴P =α·(BE+ NBE ) ∵ E =BE+NBE,∴ P =α·E,,二、城市職能分類方法  (一)定性描述方法 (表4-4)  奧隆索(M. Auronsseau)的城市職能分類  城市職能專門化:在城市諸多職能中,地位相對突出,具有一定

20、區(qū)際意義的重要職能。 關于定性描述方法的討論  ?。ǘ┙y(tǒng)計描述方法 (表4-5) 哈里斯(C.D.Harris)的城市職能分類,臨界值:城市職能專門化的定量指標  關于統(tǒng)計描述方法的討論  (三)統(tǒng)計分析方法   (表4-6)  納爾遜(H.J.Nelson)的城市職能分類 平均值(M)與標準差(δ)  M = ∑  δ =

21、√ (4-15) 城市職能專業(yè)化水平的三級標準  M +δ  M +2δ  M + 3δ,,Xi,,,∑(Xi-x)2,,n,n,關于統(tǒng)計分析方法的討論 (圖4-1)  (四)多變量分析方法 多變量分析方法的技術與流程  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     多變量分析方法的特點  各變量對城市差異性的影響 (表4-7) 分類結果與傳統(tǒng)分類方法的區(qū)

22、別  關于多變量分析方法的討論,下一節(jié),(圖4-2),第三節(jié) 我國城市職能分類  一、區(qū)域性城市職能分類 孫盤壽(1984) 西南三省城鎮(zhèn)的職能類型  二、全國性城市職能分類 周一星等(1988) 中國城市的工業(yè)職能分類  三、我國城市職能分類特點與問題 理論與方法論的完善   統(tǒng)計資料的不充分,,思考題:?。?、劃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動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2、城市基本與非基本

23、活動對城市發(fā)展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场⑹裁词浅鞘新毮??城市職能與城市性質的區(qū)別和聯系有哪些??。础⒊鞘新毮芊诸惙椒ǖ倪M化過程分成幾個階段?各階段的方法有哪些特點與問題?,第五章城市體系,第一節(jié) 城市體系的基本概念 一、Urban system 的詞義辨析   Chaos →混亂、無秩序、無規(guī)則的狀態(tài)   System→整齊、有秩序、有規(guī)則的狀態(tài) Urban system→城市有秩序的狀態(tài) 二、 U

24、rban system 的內涵  城市的空間作用和等級關系,三、Urban system 的地域性 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城市群 (圖5-1),城市體系: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由不同職能分工、不同等級規(guī)模的城市構成的有秩序的城市集合?!〉诙?jié) 中心地理論  一、克里斯泰勒 (W.Christaller) 的中心地理論?。ㄒ唬┗靖拍?中心地 ( central place ) 與中心地職能 門檻 (

25、 threshold ) 與服務范圍 中心性 ( centrality ) 與中心地等級,(二)假設條件 1、區(qū)域自然條件的均質性; 2、區(qū)域交通條件的均質性; 3、區(qū)域人口分布的均質性; 4、人類經濟行為的合理性?!。ㄈ┦袌鰠^(qū)的理論模型 六邊形網絡及嵌套系統(tǒng) (圖5-2)(圖5-3)(圖5-4) k值: 某一市場區(qū)內擁有下一級完整市場區(qū)的數量 決定k值的三原

26、則: 市場、交通、行政                 (圖5-5)(圖5-6),(四)中心地體系  當k=3時, 市場區(qū)排列為:   1,3,9,27,······3n        ( n=0,1,2,3,······ ) 中心地排列為:   1,2,6,18,·

27、83;···· ?  當k=4時, 市場區(qū)排列為:   1,4,16,64,······4n       ( n=0,1,2,3,······ ) 中心地排列為:   1,3,12,48,····&

28、#183;· ?  當k=7時, 市場區(qū)排列為:   1,7,49,343,······7n       ( n=0,1,2,3,······ ) 中心地排列為:   1,6,42,294,······ ?

29、,二、廖什 (A.Losch) 景觀 (一)需求圓錐  需求隨距離增加而遞減?。ǘ┦袌鰠^(qū)與中心地體系 k值:市場區(qū)數量 = 中心地數量 (圖5-8) k=( m√3 )2 +n2 (5-1) k=[(m+1/2)√3 ]2 +(n+1/2)2 (5-2),(圖5-7),,,,達西(M.F.Dacey)公式: k=m2+m·n+n2    (

30、5-3)  其中:( n≤m, m取1,2,3,······;n取0,1,2,······ )(表5-1) 表5-1 廖什的中心地體系m 1 1 2 2 2 3 3 3 3 4 4 4 4 4 5 5 5···n 0 1 0 1

31、2 0 1 2 3 0 1 2 3 4 0 1 2···k 1 3 4 7 12 9 13 19 27 16 21 28 37 48 25 31 39···,(三)廖什景觀       (圖5-9) (四)兩學說的比較 三、對中心地理論的評價 第三節(jié) 城市的空間作用 一、城市空間作用的類型與條件?。ㄒ唬┏鞘锌臻g作用的類型

32、物流、人流、金融流、信息流 網絡密度與城市的等級,(二)城市空間作用的條件 互補性 (complementarity) 中介機會 (intervening opportunity) 可運輸性 (transferability)  二、城市吸引區(qū) (一)結節(jié)地域的概念        (圖5-10) (二)城市吸引區(qū)的確定        (圖5-11) 格林 (H.L.Gre

33、en),,,圖5-10 節(jié)結地域概念圖,通勤圈、商圈 賴利(W.J.Reilly)    “零售引力規(guī)律” 公式: = (  )2 (5-4) 其中: Ti 為從中間地帶被吸引到i 城市的貿易額; Tj 為從中間地帶被吸引到j 城市的貿易額; Pi 為i 城市的人口; Pj 為j 城市的人口;

34、,di 為該中間地帶與i城市之間的距離; dj 為該中間地帶與j城市之間的距離?!〉乩韺W意義:一個城市對周圍地區(qū)的吸引力與該城市的人口規(guī)模成正比,與兩者之間的距離成反比。 康弗斯(P.D.Converse) “斷裂點” 公式:di = (Pi >Pj) (5-5),三、城市與區(qū)域間的相互作用?。ㄒ唬┥L極理論 ( growth pole theo

35、ry ) 均衡增長模式與非均衡增長模式  佩魯 ( F. Perroiix )   主導產業(yè) ( leading industries )  極化 ( polarization )   波及效果 ( spread effects )?。ǘ┛臻g系統(tǒng)的核心-邊緣模式 ( 圖5-12 ) 四種空間作用過程:革新、決策、移民、投資,四、城市間空間作用模型?。ㄒ唬┮δP?源于牛頓的萬有引力定

36、律: F = G (5-6) 其中:  F——萬有引力;  G——地心引力常數;  Mi和Mj——i, j兩物體的質量;  dij——i, j兩物體間的距離。,雷文斯坦(E.G.Ravenstein) 1880年公式:Iij =

37、 (5-7)其中:Iij ——i, j兩個城市間的相互作用量; Wi和Wj——人口加權系數; Pi和Pj——i, j兩個城市的人口規(guī)模; Dij——i, j兩個城市間的距離; b——距離摩擦系數。 艾薩德 (W.Isard )對引力模式的評價,(二)潛力模型 斯圖爾特(J.Q.Stewart) 195

38、8年 公式:∑ Iij = ∑ + (5-8) 設:Vi = ∑ (5-9) 則:Vi =∑ + (5-10)   其中:Vi 為i 城市的總潛能;     Dii

39、 為i 城市地域面積的平均半徑;     其他符號與引力模式中的符號意義相同,第四節(jié) 城市的空間分布 一、城市空間分布的類型 規(guī)則或隨機、聚集或均勻 ( 圖5-13 ) 二、城市空間分布的動態(tài)過程與階段性 離散、極化、擴散、均衡 ( 圖5-14 ) 三、城市密度 座/百km2 ( 圖5-15 ) 四、我國城市的空間分布特征,( 圖5-16

40、),下一節(jié),圖5-16 我國10萬人以上城市空間分布,,第五節(jié) 城市的規(guī)模分布  一、首位型( primate pattern )城市規(guī)模分布  杰佛遜(M.Jefferson) 1938年 首位度( index of primacy ) 2城市指數 S2 = >2 (5-11) 4城市指數 S4 = >1

41、 (5-12) 11城市指數 S11= >1 (5-13),,P1,P2,二、順序-規(guī)模型(rank-size pattern)城市規(guī)模分布 奧爾巴哈( F.Auerbach )的發(fā)現 (圖5-17) 捷夫( G.K.Zipf )公式: Pr= P1 · r -1 (5-14) 其

42、中: Pr— 排序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排序第 1 位城市的人口; r — 城市的序位。 偏差分布的一般公式: f(x)=A · x -q (5-15),順序-規(guī)模相關關系的驗證例  美國城市1960年的順序與人口規(guī)模資料  對公式(5-15)兩邊取對數,得方程: logf(x)= l

43、ogA-q logx   (5-16)  運用(表5-1)的資料計算出系數logA和q的值, 得: logf(x)= 9.454-0.9573 logx (5-17) f(x)= A · x -0.9573 (5-18) 然后計算出 f (x)和 x 的相關系數: R=0.989,,(表5-1),線性回歸

44、趨勢法  線性回歸趨勢法是利用統(tǒng)計數據,在變量之間建立線性回歸方程,通過最小二乘法來確定方程中的系數,然后再將自變量代回方程,求取因變量?! ≡O,自變量x表示序位,因變量y表示人口規(guī)模,則,     y=a+bx  其中,a、b為系數,可通過最小二乘法確定。   a =    b =,n ∑xiyi -∑xi ∑yi,n ∑xi2 -(∑yi )2,,,,三、貝克曼(M.J.Beckmann)模型 兩個重

45、要假設: ?、僖粋€城市的人口規(guī)模與該城市的服務人口成正比。 ?、谝粋€城市擁有固定數量的下一級城市;最小一級的城市擁有固定數量的農村人口。 根據假設①,得公式: Pm= k · P'm (5-19) 其中: Pm — m 級城市的人口規(guī)模; P'm— m 級城市為之服務的總人口;

46、 k — 比例系數 (∵ P'm >Pm ,∴1>k>0 ).,根據假設②,得公式:    P'm= Pm+ S · P'm -1 (5-20)   P'1 = P1+ r (5-21)  其中: P'm -1 — m-1級城市為之服務的總人口;

47、 S — m-1級的城市數量; P'1 — 最小一級城市為之服務的總人口; P1 — 最小一級城市的人口規(guī)模; r — 固定數量的農村人口. 根據公式(5-19)和(5-20),可以得到:,P'm= k · P'm + S · P'm -1

48、 (5-22) P'm= · P'm -1 = ( ) 2 · P'm -2

49、 = ( ) 3 · P'm -3 ······ ······ = ( ) m-1 · P'1 (5-23) 根據公

50、式(5-19)和(5-21),可以得到: P'1= k · P'1+ r = (5-24),,S,1-k,,S,1-k,,S,1-k,,S,1-k,,r,1-k,把公式(5-23)代入公式(5-22)中,得到: P'm= ( ) m-1 

51、83; ( )  整理后得: P'm= ( ) m · (5-25)  把公式(5-25)代回公式(5-19)中,得到: Pm= ( ) m ·

52、 (5-26),,,S,1-k,r,1-k,,,S,1-k,r,S,,,S,1-k,k · r,S,關于貝克曼模型的討論: 城市規(guī)模與城市等級的關系 ? 城市規(guī)模與城市數量的關系 ? 與相關理論的關系和區(qū)別 ? 關于參數 k、s 和 r ? 特點與問題 ? 四、對城市規(guī)模分布的解釋 (一)城市規(guī)模分布的類型 貝里(B.J.L.Berry)

53、   (圖5-19),(圖5-18),(二)對城市規(guī)模分布的理論解釋  隨機模式的解釋 :城市規(guī)模分布類型形成是一個隨機過程。用系統(tǒng)論中的熵(物質系統(tǒng)可能出現的穩(wěn)定狀態(tài))最大化原理來解釋,城市規(guī)模分布類型可能出現的狀態(tài)。認為當影響城市規(guī)模分布的因素很多,作用行為很混亂時達到的穩(wěn)定狀態(tài)為順序-規(guī)模型分布;在只有少數幾個強力因素作用下出現的穩(wěn)定狀態(tài)為首位型分布。?。ㄈ┯绊懗鞘幸?guī)模分布類型的諸因素,小斯圖爾德 ( C.T.

54、Jr.Steward )   經濟類型與城市規(guī)模分布類型的聯系?  埃爾沙克斯 ( S.Elshaks ) 經濟發(fā)展階段與城市規(guī)模分布類型的聯系?   弗萊德曼 ( J.Friedmann ) 政治因素與城市規(guī)模分布類型的聯系? 其他:地域規(guī)模、歷史過程等  (四)關于城市規(guī)模分布類型利弊的爭論 五、我國城市的規(guī)模分布  均衡的順序-規(guī)模型分布與顯著的省際差異,,思考題: 1、怎樣理

55、解城市地域的結節(jié)性?如何劃定城市吸引區(qū)? 2、生長極理論是如何解釋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中心城市與廣大周圍地區(qū)的相互關系? 3、我國城市的空間分布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4、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與廖什景觀的主要區(qū)別何在? 5、城市規(guī)模分布有哪些主要類型?各類型的主要特征表現在哪些方面? 6、對于城市規(guī)模分布類型的理論解釋有哪些主要觀點? 7、我國城市的規(guī)模分布具有哪些主要特征?,第六章城市土地利用與城市地域結構,

56、第一節(jié) 土地利用的涵義及內容 一、土地利用的涵義  土地利用是人類通過與土地結合獲得物質產出和服務的經濟活動過程,是人類與土地進行物質、能量、價值、信息的交流、轉換過程?!《?、土地利用的基本內容 (一)土地資源的調查、分類、統(tǒng)計   用途、質量、數量   分類、定級、統(tǒng)計,(二)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各類指標、系數 墾殖系數:耕地面積 / 土地總面積 森林

57、覆蓋率:林地面積 / 土地總面積 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積 / 用地總面積 建筑容積率:建筑面積 / 用地總面積 城市土地利用系數:已利用土地 / 土地總面積  2、土地利用結構:各類用地所占的比例 結構與需求、結構與生態(tài)環(huán)境 3、土地利用效益:綜合效益的分析與評價,(三)土地利用規(guī)劃   特點、問題、目標、途徑

58、 《土地規(guī)劃學》 (四)土地資源開發(fā) 狹義的土地開發(fā)——開墾   廣義的土地開發(fā)——未利用土地的開發(fā)?。ㄎ澹┩恋刭Y源保護   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環(huán)境惡化   農田保護、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第二節(jié) 土地利用的經濟學原理    土地利用的經濟規(guī)律。  作為一項經濟活動的土地利用所遵循的經濟規(guī)律?! ⊥恋乩媒洕?guī)律的一般原理  土地利用經濟規(guī)律的特殊原理,一、稀缺原理 (一)財產的稀

59、缺度與價格 ?。?、自然財富與經濟財富 ?。病⑼恋亍厥獾呢敻弧 。?、土地的使用價值與價格?。ǘ┫∪辟Y源的有效利用 ?。?、最高報酬  2、最佳綜合效益,二、替代原理 (一)生產要素的可替代性   生產要素:土地、資金、勞動(技術)?。ǘ├麧欁畲蠡?1、利潤 = 收益-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 2、要素替代 低價要素替代高價要素 3、收益轉向 土

60、地的低收益用途向高收益用途的轉向,(三)生產要素的合理組合  1、勞動力投入與土地投入   經營者、勞動力  2、資金投入與土地投入 ?。ㄋ模┩恋赜猛镜暮侠斫M合  1、農業(yè)用地結構:種植結構  2、城市用地結構:各項用地的比重,第三節(jié) 城市土地的集約利用 一、土地集約利用的概念  在單位面積的土地上增加非土地生產要素的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性的土地利用方式?!。ㄒ唬┩恋卮址爬谩 V種薄收、

61、非土地投入少、土地收益性低?。ǘ┩恋丶s利用  精耕細作、非土地投入多、土地收益性高 (三)土地集約利用的必然性  人口增長、土地供給的有限性、土地收益性的提高,二、土地收益遞減規(guī)律?。ㄒ唬┩恋厥找孢f減規(guī)律的早期發(fā)現   威廉·配第(W.Petty,1623~1687) 杜爾哥(R.J.Turgot,1727~1781)?。ǘ┩恋厥找孢f減規(guī)律的概念化   威斯特(E.West,178

62、2~1828)   馬爾薩斯(T.R.Malthus, 1766~1834) (三)土地收益遞減規(guī)律的發(fā)展與完善 ?。薄⑶疤釛l件的補充   生產技術不變 西尼爾(N.W.Senior,1790~1864)   要素投入不變 克拉克(J.B.Clark,1847~1938) ?。?、可變生產要素分析  3、應用領域的推廣,三、土地收益變化的數學分析?。ㄒ唬┥a函數的建立 Y= f ( X1,

63、X2,X3,¨¨¨Xn) (6-1) 或, Y= f ( Xi ) ( i =1,2,3, ¨¨¨n ) (6-2)  其中: Y —— 土地產出 f —— 函數關系 Xi—— 可變生產要素投入  生產函數的意義:當某種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量為Xi

64、時,土地產出為Y ?! 。ǘ┩度氘a出的邊際分析  1、總產量:    TPP= Y      (6-3),2、平均產量: APP= Y / X (6-4) 意義:平均每單位可變生產要素的產出量?! 。?、邊際產量: MPP=△Y /△X (6-5) 其中:△X(d y) ——可變生產要素的增量    △Y(d x) ——產出的增量 意義:每增加一個單

65、位的可變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產出。,(圖6-1)所表示的內容如下:?。?、當生產要素X在0至A區(qū)段內,邊際產量遞增至最高點I;總產量也遞增至拐點F;平均產量平緩上升,但未達到最高點?!∑鋽祵W表達式為: >0; >0  (0<X<A)           >0; = 0  (X=A)  由于在(0<X≤A)區(qū)段內,總產量和平均產量都未達到最高點,所以生產要素的投入應繼續(xù)?!。病斏a要素的投入從A點增

66、加至B時,邊際產量開始遞減;總產量繼續(xù)遞增,但增長速度減緩;平均產,,,,,dy,dx,d2y,dx2,dy,dx,d2y,dx2,量遞增至最高點D,并與邊際產量曲線相交?!∑鋽祵W表達式為:  =    (X=B)           ?。?、當生產要素的投入從B點繼續(xù)增加至C時,平均產量開始遞減;邊際產量減至0;總產量遞增至最高點H?!∑鋽祵W表達式為:

67、 ;Y=Ymax       (B<X<C)  C點為生產要素X最佳投入點。,,,,,(A<X<B),(X=C),d2y,dx2,<0,= 0,dy,dx,<0,d2y,dx2,>0;,dy,dx,,dy,dx,,y,x,4、投入超過C點以后,邊際產量小于0;總產量也開始減少;生產要素的追加投入無意義?!∷摹⑼恋丶s利用的

68、途徑?。ㄒ唬┺r村土地的集約利用  1、增加農業(yè)投入  2、優(yōu)化種植結構 (二)城市土地的集約利用 1、增加城市建設投入 2、提高土地利用率,第四節(jié) 城市土地的分區(qū)利用 一、區(qū)位論   關于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及其空間聯系的學說 (一)農業(yè)區(qū)位論 杜能(J.H.V.Thünon,1783-1850) 《孤立國同農業(yè)和國民經濟的關系》(孤

69、立國) 1、學說的基本觀點: 農業(yè)土地利用方式和農業(yè)土地經營集約化程度,取 決于農業(yè)生產用地到農產品消費地(市場)的距離。 2、土地利用類型的圈層構造(杜能圈),(二)工業(yè)區(qū)位論 韋伯(A.Weber,1868-1958) 《論工業(yè)的區(qū)位》 1、學說的核心內容: 通過區(qū)位因素分析,尋找工業(yè)企業(yè)的最佳區(qū)位。

70、 工業(yè)生產成本的最低點作為工業(yè)企業(yè)的理想區(qū)位。 2、原料、運費、勞動力成本的分析 ① 運輸成本對工業(yè)區(qū)位選擇的影響 · 運費差異→運輸距離、原料種類 · 原料種類,,稀有性原料、常見性原料,純重原料、失重原料,· 原料系數 =

71、 (6-6) · 工業(yè)區(qū)位選擇的基本原則: 第一、原料系數 <1的企業(yè),應靠近市場。 第二、原料系數 >1的企業(yè),應靠近原料產地。 第三、原料系數 =1的企業(yè),靠近市場或原料產地。 ② 勞動成本對工業(yè)區(qū)位選擇的影響 · 勞動系數

72、= (6-7),稀有性原料總量,,制成品總重量,,勞動成本指數,地域重量,勞動成本指數——單位產品的平均勞動工資。地域重量——單位產品的運輸重量。,· 工業(yè)區(qū)位選擇的基本原則: 第一、勞動系數大的企業(yè),應靠近勞動成本較低點。 第二、勞動系數小的企業(yè),應靠近市場或原料產地。 ③ 聚集經濟(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