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成為行政公益訴訟原告的可能性探究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公民成為行政公益訴訟原告的可能性探究</p><p>  摘 要 如何建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是法學界的一個熱點話題,建立該制度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原告的資格如何確定。公民能否成為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是各方爭議關鍵點。本文試圖從理論基礎、現(xiàn)實價值兩方面論證公民成為原告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同時論述公民作為原告的不足之處,并構想既能大程度規(guī)避其不足,又能使公民實現(xiàn)其權利的制度安排。 </p>

2、<p>  關鍵詞 原告資格 公民 行政公益訴訟 </p><p>  作者簡介:張翼超,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 </p><p>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05-121-02 </p><p>  公民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案例屢見不鮮。實踐中,公民個人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請求,往往被

3、法院以公民與侵害行為無直接利害關系或原告主體不適格為由而被駁回。如:“金某狀告杭州市規(guī)劃局案”、“南京違章搭建紫金山觀景臺案”等。法院均以“未侵犯原告合法權益”為由駁回訴訟請求。對此,筆者認為應該賦予公民原告資格,但應設置一定法律限制。下文在通過探討賦予公民原告資格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和公民作為原告的障礙因素的基礎上,設想構建相關制度來保障公民訴權,同時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其帶來的不利影響。 </p><p>  一、賦予

4、公民原告資格的理論基礎 </p><p>  首先,人民主權的角度看,公民全體是國家權力的享有者,也是公共利益的所有者。當公共利益受侵害時,每個公民個體都有保護其利益的權利。人性共生理論也認為公共利益是人類共生的基礎,成員有權維護公共利益。 </p><p>  其次,國外的學理和法律實踐也為我們提供思路。西方法學界關于行政公益訴訟原告理論,如“公共信托理論”、“利害關系說”、“私人檢察官

5、理論”都承認了公民具有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資格。 日本的“民眾訴訟”認為提起公益訴訟的可是納稅人或其他公眾;法國的“越權之訴”,要求公民提起訴訟的條件是認為行政機關侵害了其利益,但該利益不以個人利益為限。 </p><p>  再次,《憲法》第41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行政訴訟法〉若干

6、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guī)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币虼耍x予公民原告資格同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是契合的,是符合《憲法》和《行政訴訟法》精神的。 </p><p>  最后,隨著社會進步,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交織越來越大,公民的社會生活和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更多的會依靠公共利益存在。在當代社會背景下顯然有保護的權利。 </p><p>  二

7、、賦予公民原告資格的現(xiàn)實價值 </p><p>  隨著改革開發(fā)進一步深化,社會的利益格局日益復雜,政府的職能也進一步擴大。隨著而來的是政府不作為、胡作為的現(xiàn)象增加,對公共利益侵害的行為出現(xiàn)得愈加頻繁。建立中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擴大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范圍是目前非常必要的任務。 </p><p>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提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惫褡鳛樵婺軌蛟谳^短的時間

8、和較寬的領域內(nèi)發(fā)現(xiàn)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為,賦予公民原告資格可以及時、全面地維護公共利益。廣泛性和及時性的公民監(jiān)督也給行政主體很大的潛在壓力,能夠很好的防止行政主體違法行使行政權,侵害公共利益。 賦予公民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可以加強公民保護公共利益,監(jiān)督政府的意識;能夠提高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維護合法利益的能力;增進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提高法律素養(yǎng)和政治素養(yǎng)。 </p><p>  三、賦予公民原告資格的阻礙因素 <

9、;/p><p>  公民要成為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還存在多方面的阻礙因素,這正是很多學者認為要排除公民成為行政公益訴訟原告的原因。當然,更是我國建立公益行政制度所要面對和思考、解決的問題。 </p><p>  首先,《行政訴訟法》要求公民提起行政訴訟必須同被訴的行政行為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既采用“直接利害關系說”,當行政主體侵害與公民無直接利害關系的公共利益時,公民無訴權。2000年頒布的 《

10、關于執(zhí)行 若干問題的解釋》第 12 條規(guī)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 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痹撍痉ń忉屚卣沽嗽尜Y格的范圍。但該解釋對于公共利益受到具體行政行為侵害時如何通過行政訴訟予以保護以及誰可作為原告的問題,仍沒有明確的回答。公民可否成為原告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jù)。 </p><p>  其次,按照行政法的傳統(tǒng)理論,行政力是國家權力的組成權部分,國家權力本意是實

11、現(xiàn)社會福利、保護公共利益。當行政權力出現(xiàn)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為時,應該由國家權力內(nèi)部進行監(jiān)督和調(diào)解,由內(nèi)部的分權機制來解決行政權力侵害公共利益問題,公民應該充分信任在國家保護公共利益方面有足夠能力。 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是當國家權力內(nèi)部制約處于懈怠或出現(xiàn)權力間相互包庇時,公民有權利收回其部分委托,直接承擔維護公共利益的責任。 </p><p>  再次,很多學者認為公民很多時候會出于明哲保身的想法,產(chǎn)生怠于

12、訴訟的結果; 公民因法律意識薄弱,法律知識匱乏等問題,放棄自己的起訴權利; 公民個人在法律資源、物力財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在訴訟中敗訴率會很高。 公民自身的不足,可能會導致中國起步不久的行政訴訟制度,以及即將建立的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出現(xiàn)畸形發(fā)展,導致社會對行政公益訴訟的信心下降,也影響到行政訴訟和司法機關的公信力。 </p><p>  最后,很多學者擔心,一旦開放公民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權利,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濫訴”現(xiàn)

13、象 ,公民會在既無事實存在、也無法律依據(jù)的情況下提起訴訟。這樣不僅浪費了大量的司法資源,對司法機構的威信造成破壞,還阻礙了行政主體的行政效率。結果非但沒有起到保護公共利益的作用,反而耗費大量的公共資源。 </p><p>  四、關于公民成為行政公益訴訟原告的制度設想 </p><p>  公民具有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權利是毋庸置疑的,新建立的行政公益訴訟應當賦予公民提起訴訟的權利,但法律要

14、對公民行使此權利進行規(guī)范,在一定程度上對該權利設置限制,以規(guī)避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并隨著社會發(fā)展和公民素養(yǎng)提升而逐步開放其權利。  ?。ㄒ唬┙ⅰ坝邢尬小敝贫?</p><p>  所謂“有限委托制度”指公民可以作為公共利益被侵害者的代表人成為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公民接受一定數(shù)量公民的委托才能成為訴訟代表人,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有限委托制度采用“直接書面委托”和“申報退出”制度相結合的方法。所謂的“申報退出”是美

15、國“集團訴訟”中的規(guī)定,既不要求有權當事人明確授權委托,只要當事人沒有申請放棄授權或者退出訴訟,代表人就可以代表其提起訴訟。 承認所有當事人的權利,代表人只要求獲得其中一部分人的書面委托,而其他當事人若沒有申請放棄授權或者退出訴訟,則默認授權,若申請放棄授權或者退出訴訟則不受該法律關系約束。 </p><p>  該制度中,代表人所要獲得的委托書的數(shù)量的多少,應該根據(jù)案件的影響范圍加以確定,其原則是在代表人的能力

16、范圍之內(nèi),獲得有較廣泛代表性的委托權。該制度能夠很大程度上避免公民出現(xiàn)“濫訴”現(xiàn)象,同時起訴的公民也更有法律經(jīng)驗和更具廣泛的代表性。 </p><p> ?。ǘ┰O置 “公益律師”制度 </p><p>  該制度以承認公民具有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權利,但公民行使該權利時必須將其委托給“公益律師”,作為訴訟代理人。另外,“公益律師”可以以其身份直接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司法行政部門應該通過一定的

17、選拔程序和相關制度,確定一批社會責任感強,專業(yè)知識好的律師能夠成為行政公益訴訟的代理人,并直接賦予其原告資格。利用“公益律師”專業(yè)優(yōu)勢和訴訟技巧來提高行政公益訴訟制度質(zhì)量,更好的保護社會的公共利益。 </p><p>  (三)設置“有限的法定訴權”和前置復議規(guī)定 </p><p>  設置有限的法定訴權,公民有權為維護公共利益, 就無關自己權利及法律上利益的事項, 對于行政機關之違法行為

18、, 提起行政訴訟,但以法律特別規(guī)定為限。除非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 , 一般情況下并非任何人都有權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法律對行政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和公民取得原告資格的條件進行嚴格的界定。 </p><p>  設置前置復議,既要公民提起行政公益訴訟之前,必須先向復議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復議制度應該賦予公民申請對公共利益侵害的行政行為進行行政復議的權利。公民對復議結果不滿意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

19、p><p> ?。ㄋ模┙⒐窈蜋z察機關、公益組織的關聯(lián)機制 </p><p>  《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對污染環(huán)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民事公益訴訟當中,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被賦予了原告資格。在建立行政公益訴訟中,我們可以借鑒其的經(jīng)驗。通過法律來確定哪些國家機關可以作為原告,確定符合一定條件的社會團體組織可以向檢

20、察院或司法行政機關申請獲得成為原告資格的權利。 </p><p>  公民可以通過向有資質(zhì)的社會團體組織提議,由有資質(zhì)的組織來進行審核和調(diào)查后,認為有必要起訴的,由該組織提起訴訟;認為沒必要起訴的,必須給予公民回復書,在回復書中說明審核與調(diào)查的結果、不起訴原因。公民對回復不滿意的,可以向檢察院或其他法定機關提起復核,法定機關對公民的申請及相關組織的回復進行復核,認為有必要起訴的由法定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認為不必

21、要起訴的須向公民書面回復。 </p><p>  (五)獎勵勝訴公民和控制惡意濫訴 </p><p>  國家應該獎勵在行政公益訴訟中勝訴的公民,惡意濫用訴權的公民應該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稅收征收管理法》規(guī)定對于檢舉和揭發(fā)違法行為的公民給予獎勵。此制度可為行政公益訴訟所吸收,公民勝訴既維護了公共利益,又是公民社會責任感的體現(xiàn),給以獎勵可鼓勵公民積極維護公益,提高公民社會責任感和利用法律

22、維公共權益的意識。 </p><p>  對于公民的濫訴行為,有關學者認為要建立保證金機制, 對起訴公民收取一定保證金。若查明是在既無事實存在、也無法律依據(jù)的情況下提起訴訟的,法院沒收保證金。 </p><p><b>  注釋: </b></p><p>  高燕.行政公益訴訟中公民原告資格探究.湖北社會科學.2013(5). </p&

23、gt;<p>  張曉玲.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探討.法學評論.2005(6). </p><p>  王蘭玉.行政公益訴的重構.政治與法律.2005(4). </p><p>  李玉婷.我國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制度研究.蘭州大學.2013年. </p><p>  王冰霜.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研究.湖南大學.2007年. </p>&l

24、t;p>  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07頁. </p><p>  馬懷德.公益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及提起條件論析――以兩起案件為視角.中州學刊.2006(3). </p><p>  顏運秋,周曉明,丁曉波.我國反壟斷私人訴訟的障礙及克服。政治與進律.2011(1). </p><p>  郭慶菊.行政公益訴訟中公民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