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鼠離焦性近視眼鞏膜Ⅰ型膠原、整合素α2、β1的表達及bFGF對近視形成的抑制作用.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近年來,隨著青少年近視眼發(fā)病率的不斷升高,近視眼的預防和治療治引起了全世界廣泛的關注。動物實驗性近視眼模型的建立,為近視眼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用凹透鏡模擬的視環(huán)境的改變可以短期內造成動物眼軸伸長,近視屈光度增加,建立光學離焦性近視眼模型,這種離焦性近視眼模型與人類近視眼的發(fā)病更加相似。研究表明,眼軸的伸長是鞏膜組織的異常重塑的結果,因此,重視對實驗性近視眼鞏膜組織的研究,并找到有效的抑制細胞外基質異常重塑的手段,是

2、近視眼防治切實可行的方向。Ⅰ型膠原是鞏膜組織的最主要成分,以往對其研究多集中在合成和降解的改變,而另一種和膠原密切相關的基質成分——膠原結合整合素受體的研究少有報道。本實驗建立豚鼠離焦性近視眼模型,檢測整合素在鞏膜的表達及在近視眼是否存在差異,并觀察球周注射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近視形成的影響,探討近視眼鞏膜重塑的發(fā)病機制及防治手段。
  方法:
  實驗一:
  建立凹透鏡誘導的豚鼠離焦性近視眼模型,觀察視環(huán)境的改

3、變即離焦與近視形成后的短期恢復對豚鼠屈光狀態(tài)、眼軸長度的影響,以及鞏膜組織形態(tài)學改變。
  40只3周齡豚鼠,雙眼屈光檢查無近視狀態(tài),無明顯屈光參差。隨機分組:①光學離焦組:16只,右眼戴-7D鏡片,為離焦組實驗眼(16眼),戴鏡14天;左眼不戴鏡,自身對照眼(16眼)。②離焦后恢復組:16只,右眼為實驗眼(16眼),戴鏡14天后,去除右眼鏡片,自然視環(huán)境下飼養(yǎng)2天;左眼為自身對照眼(16眼)。③空白對照組:8只正常豚鼠,共16眼

4、,不做任何處理,和實驗組同周齡。
  實驗開始前雙眼滴1%托吡卡胺滴眼液,待睫狀肌麻痹后,行帶狀光檢影驗光。驗光結束后,眼表面麻醉,使用A超儀測量雙眼眼軸長度,測量從角膜頂點到眼球后極部玻璃體視網膜界面的距離。
  PMMA鏡片放于自制黏貼式尼龍扣中,粘貼于離焦組豚鼠右眼眼前。室內地面無限制飼養(yǎng),光照周期約為14h/10h。14天后戴鏡豚鼠右眼去除鏡片,再次測量屈光度和眼軸長度,離焦組和空白對照組豚鼠處死,取材。恢復組去除鏡

5、片后,自然環(huán)境下飼養(yǎng)2天,第三次測量屈光度和眼軸長度,測量結束處死,取材。角膜緣后2mm處分割鞏膜,取后部鞏膜為檢測對象。每組中處理因素相同的眼球,隨機抽取2眼用于電鏡標本制作,浸泡于2.5%戊二醛中固定;隨機抽取2眼用于膠原特殊染色;6眼于眼球專用固定液中固定24小時,用于免疫組化染色;6眼迅速置于液氮罐中,用于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的檢測。
  實驗二:
  第一部分實驗中各組動物于設定實驗時間處死,每組隨機

6、抽取6份鞏膜樣本行RT-PCR法檢測各實驗組后部鞏膜中Ⅰ型膠原α1(1)鏈、整合素α2、β1及ILK的mRNA水平表達,6份用于免疫組化染色,檢測整合素α2、β1及ILK在鞏膜的定位及蛋白水平的表達。
  實驗三:
  應用球周注射的方法,觀察bFGF對豚鼠離焦性近視形成的抑制作用。42只3周齡三色豚鼠,隨機分為4組:A:正常對照組,6只,12眼,與各實驗組年齡匹配的正常豚鼠。B:光學離焦組,12只,右眼戴-7D鏡片。C:光

7、學離焦+PBS組,12只,右眼戴-7D鏡片+隔日一次PBS球周注射。D:光學離焦+bFGF組,12只,右眼戴-7D鏡片+隔日bFGF球周注射。實驗時間為14天。
  于實驗開始前和結束時睫狀肌麻痹后行帶狀光檢影驗光,A超儀測量雙眼眼軸長度。
  將rhbFGF溶于PBS緩沖液中,濃度為100ng/ml。C、D組豚鼠從右眼離焦的當天開始,隔日同一時段,氯胺酮75mg/Kg股部注射輕度麻醉后,分別球周注射bFGF和PBS緩沖液5

8、0μl。
  實驗結束后處死動物,小心剝離后部鞏膜,每組隨機各取6份用于RT-PCR檢測Ⅰ型膠原α1鏈、整合素α2、整合素β1的mRNA水平表達。6份用于WesternBlot法檢測蛋白表達。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組間差異用one wayANOVA檢驗,兩兩比較采用LSD法檢驗;左右眼差異應用配對T檢驗比較。所有數(shù)據用((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br>  結果:
  實驗一:
  實驗前3周齡豚鼠屈光度約為+3.00D遠視,眼軸約7.3mm,各組間、組內雙眼間屈光度、眼軸長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用-7D凹透鏡經14天光學離焦可以造成豚鼠近視眼。實驗眼呈中度近視狀態(tài),屈光度為-3.33±0.16D,與組內對照眼、空白對照眼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離焦恢復組的實驗眼在離焦恢復2天后屈光度為-2.48±0.19D,與恢復當天比較,屈光

10、度減少,差異有顯著性(P<0.01)。
  14天后,離焦組和恢復組的實驗眼眼軸伸長,與各自對照眼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離焦恢復組的實驗眼去除鏡片后在正常視環(huán)境下2天,與去除離焦時(14d)眼軸比較無變化(P>0.05)。
  鞏膜形態(tài)學觀察見離焦性近視眼豚鼠后部鞏膜膠原纖維排列紊亂,鞏膜變薄。電鏡下膠原纖維密度減少,小直徑膠原纖維增多,成纖維細胞形態(tài)不規(guī)則。
  苦味酸-天狼猩紅膠原染色顯示Ⅰ型膠原主要

11、分布于后極部,實驗眼Ⅰ型膠原纖維密度減少,排列紊亂。
  實驗二: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可見,豚鼠鞏膜組織可見整合素β1、整合素α2和ILK的蛋白表達,于扁長形或梭形的成纖維細胞胞核周圍,不規(guī)則的棕黃色著色。整合素β1、整合素α2和ILK在離焦組和恢復組的實驗眼鞏膜表達均減弱,與對照眼和正常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離焦恢復2天整合素β1、整合素α2和ILK蛋白表達較離焦組無差異。
 ?、裥湍z原α1(1)

12、鏈、整合素β1、整合素α2和ILK在離焦組和恢復組的實驗眼的mRNA水平表達下降,與自身對照眼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經過2天的恢復,可見整合素Ⅰ型膠原α1(1)鏈、整合素β1、整合素α2和ILKmRNA水平表達比離焦組實驗眼有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三:
  14天后,光學離焦組、光學離焦+PBS組、光學離焦+bFGF組豚鼠均出現(xiàn)單眼近視,PBS注射組的實驗眼屈光度為-3.27±0

13、.16D,眼軸長度為8.00±0.02mm,光學離焦組屈光度為-3.48±0.15D,眼軸長度為8.04±0.03mm,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FGF球周注射組的近視屈光度為-1.46±0.11D,眼軸長度為7.71±0.02mm,和光學離焦組、PBS注射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bFGF組的Ⅰ型膠原、整合素α2、整合素β1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達較光學離焦組、PBS注射組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4、P<0.05)。
  結論:
  1、3周齡的豚鼠用-7D的凹透鏡離焦14天可成功誘導出實驗性軸性近視,實驗眼的后極部鞏膜變薄,膠原纖維排列紊亂,間隙變大,小直經纖維增多以及成纖維細胞的形態(tài)異常,表明實驗性近視眼的形成是鞏膜異常重塑的過程。
  2、離焦誘導近視眼形成后去除鏡片、經過2天的恢復,近視度數(shù)下降,進一步證實短期視環(huán)境改變即可引起屈光度變化,但眼軸長度沒有改變,鞏膜重塑導致的眼軸伸長短期內不能恢復。
 

15、 3、豚鼠鞏膜Ⅰ型膠原主要分布于后極部,Ⅰ型膠原的改變是近視眼鞏膜重塑的重要因素。
  4、豚鼠離焦性近視眼鞏膜內整合素β1、整合素α2、ILK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下降,參與實驗性近視眼鞏膜重塑過程。去除離焦恢復2天后,鞏膜內整合素β1、整合素α2、ILKmRNA水平表達回升,表明鞏膜內整合素β1、整合素α2、ILK是鞏膜重塑過程的早期調節(jié)因子。
  5、外源性bFGF能夠上調豚鼠實驗性近視眼后部鞏膜Ⅰ型膠原、整合素β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